“香港挺不错的,不过那儿主要是有钱人呆的地儿!”
2016年,新京报刊登了一篇报道,重点讲的就是香港一些双非孩子面临的生活难题。
采访那位双非孩子的爸妈时,妈妈带着点心酸吐出了这么一句话!
其实到现在,香港各个地方还是能见到双非小孩的身影。
这其中的“双非”指的就是:
爸妈两人都没香港身份证,可孩子只要在香港生下来,就自动拿到香港永久居留权,算是香港居民了。
生孩子轻轻松松,可养娃和教育娃,那就是个大难题啊!
比方说每天早上五点半,深圳罗湖口岸那儿就排起了长长的人龙,一帮背着书包的小娃儿揉着眼睛朝香港那边走去。
大部分的双非儿童都要经历这一遭,而如今,当年那高达20万的双非儿童已经到了人生重要阶段:
“进大学了!”
可惜的是,在“狼多肉少、资源有限”的港八大里,这些双非孩子的竞争力还真不容小觑。
眼下到底是继续留在香港,还是回到内地,已经成了一个大难题!
这篇文章的内容来源于权威媒体:【羊城网】【澎湃新闻】【观察者网】【香港经济导报社】【中华网】【梁振英Facebook发言】(具体来源放在文末)。为了让大家读起来更顺畅,细节上做了点润色,大家看着点清楚,别当真!
1.一条法案,成为改变命运的深水炸弹
提到双非儿童的出现,主要还是因为当年内地和香港的政策不太一样。
要说到底促成这事儿发生的关键,可得从当年一桩轰动一时的社会案件说开去!
那会儿特别不一样,1997年9月,香港刚刚回归两个月,庄先生带着老婆去香港探亲。
那会儿去探亲,老婆已经怀孕快到月底了,孩子“庄丰源”就在香港这边顺利降生。
偏偏就是这样,孩子刚落地没多久,就接到要被遣返回去的消息。
事情的根儿就在这,按照当时的法规,双方家长都不是香港居民,孩子一出生,自然拿不到在香港长期居住的资格。
2001年,庄老先生气得不行,干脆凭这事儿告到了法庭,闹得挺热闹的。
正是这条决定,把不少人的命运给改写了。
本着人道主义以及自由民主崇尚人权等因素,香港终审法院的法官做出决定:
“以后啊,就算爸妈不是中国香港的居民,只要孩子是在香港出生,立马就有香港身份和居住权啦!”
他们当时可是根据香港回归后内地小孩在香港出生的人数来做决定的。
结果发现不过几千来个人,根本对本地没啥大影响,可偏偏这判决一出,立马引爆了“内孕港生”的热潮。
说白了,这判决刚放出来那会,往香港跑着生孩子的内地人还不算多。
真正掀起大波的,得数2003年推出的香港旅游自由行政策。
许多内地朋友考虑到计划生育政策,想生二胎得付一大笔罚款。
一边又限制生育,一边却给出各种条件,很多家庭又恨不得添个小宝宝,就这么着,内地孕妈跑香港生宝宝的数量年年直线上涨。
而这些出生的孩子也有了新的称呼,那就是现在所说的:
“非户非籍的小娃儿!”
2003年到2011年这段时间,内地来港生孩子的人越来越多,不光弄得香港医疗系统有点吃不消,还带来不少社会上的麻烦。
尤其是在各种资源方面,许多香港人觉得自己的资源被占了,结果自己临盆时,医院根本找不到床位。
光从数据上看,那几年新生儿数量蹭蹭往上涨,原来不超过一万的人数,瞬间飙升到了十几万、二十万的规模。
但偏偏,香港地方不比内地大,资源也就那么点儿。
那会儿街头还搞过游行,喊着让政府别再允许内地人来香港搞生产,一直等到2013年,才弄出个“零双非政策”。
当地无论公立还是私立医院,都决定不再接收“双非”孕妇,最终这种状况得到了控制。
话说回来,虽然不再生了,可早已有20万双非孩子出生,命运早就被悄悄改变了!
2.跨境儿童困惑多,双城生活太艰辛
那会儿,内地发展不及香港,所以不少人都想着让双非娃去香港读书。
所以啊,家长们纷纷在靠近香港的深圳租房买房,好让孩子上学和生活都能更便利些。
说实话,这方便归方便,遇到的麻烦还真挺多的!
每天一大早,深圳各大口岸的跨境学童专用通道都会准时亮灯呢。
这些喷涂着鲜艳色彩的校巴,载着成千上万的“双非学童”在深港之间来回奔波。
他们手机里同时保存着两套时间——北京时间和香港时间,连过关时的指纹也录了两遍系统!
有学生算得贼精确,能算出每个闸机排队多久,自己还搞笑说,“闭着眼睛都能从福田口岸溜达到上水火车站”。
深圳边检那边的数据说了,跨境学童过关时间缩短到10秒以内,可每天通勤还是得花上3到5个小时呢!
说到真正的学习,简直就像掉进了魔幻的世界里。
在香港闲聊大伙儿都说粤语,回到深圳马上切换成普通话;跟香港的同学发WhatsApp消息,跟内地朋友就用微信聊。
有学生无奈道:
“我觉得自己简直就是个双面谍啊!”
而其实,很多时候他们也要面临被香港本地学生看不起的状况,甚至他们又有了一个称号:
“内地来的蝗虫,专门来跟我们抢资源的!”
说实话,孩子难带,家长心里也犯嘀咕。为了送孩子上下学,有些妈妈干脆辞了职,在家全职带娃。
整个家都是男人扛着,压力也就自然而然地大起来了。
经济宽裕的家庭没啥担心,可要是家里条件一般,那可真是煎熬。
不少家长都觉得,只要能把娃养成材,什么付出都值了。
不过有些家长真扛不住,最后让孩子回内地念书,可实际上,内地很多娃也不太适应。
毕竟小时候就习惯了香港那边偏西式的教育。
如今,就连那最后一拨双非港宝都开始读初中了,他们面前的教育路真不好走。
先是港澳台联考试题难度飙升,分数线猛涨了70分,紧接着DSE赛道竞争激烈,新老港宝一起挤破头上阵。
到底是走还是留,真让人头疼啊!
3.升学抉择,留港还是回内地?
就在2025年的8月15日,香港的前特首梁振英还曾在自己社交平台提到类似问题:
从明年起的5年里,差不多有15万双非孩子能以永久居民身份在香港的大学里读书!
说起来好像挺不错,但其实真不见得是件好事。
因为在香港八大中,名额是有限的:
政府资助的学额就只能维持在差不多1.5万个左右,没啥增加的动静!
再说了,在内地,好多家长为了让孩子上个好学校,干脆全家搬到香港,弄个香港身份。
各方面的竞争都挺激烈,许多高校的热门专业门槛也跟着水涨船高。
不少人还用各种办法抢先预定名额呢。
香港特区政府倒是挺希望招揽更多优秀人才来帮忙,可很多香港人却担心自己的机会会被抢走。
所以这事儿不仅光是教育上的,更多的是社会矛盾的体现。
当然,也有少数人选择离开这儿,回内地继续读书。
而且跟香港比起来,内地的学费更实惠,生活开销也能省不少。
其实,这几年内地人才挺多的,学得不特别突出的,回去也只能去普通学校。
这和爸妈当初打算让他去香港念书的想法可不一样。
今年7月16日,香港中学文凭考试DSE终于揭晓成绩了。
其中在状元一栏中,身为双非儿童的“王苑廷”拿到不错成绩:
“夺得香港中文大学内外全科医学士的头衔!”
可像她这么出色的人,真心没几个!
写在最后
说到底,双非生能出现,主要是因为当时政策有了变化。
如今的情况,其实早就能预料到。
不少双非孩子的人生走向,其实从一出生起就已经定好了。
他们命中注定得在两个世界中间摇摆,可惜老是摸不到真正的家。
碰到这升学难题,很多人都卡在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有的人幸运地摘得香港女状元桂冠,有的已经逐渐适应了内地的生活,还有不少人正努力在两地之间找个合适的落脚点。
话说回来,谁能笑到最后,真得留个大大的问号在这儿……
你身边有没有双非的孩子?快来评论区聊聊吧!
创通网配资-股票十大配资平台-股票配资资讯-正规股票配资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