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上,依西美坦是目前常用的一种乳腺癌药物,专门用来治疗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简单来说,它的作用是抑制体内雌激素的生成,因为这类乳腺癌的细胞常常靠雌激素“喂养”生长。绝经后的女性体内虽然卵巢不再分泌雌激素,但脂肪和肝脏等部位仍然会通过芳香化酶转化出少量雌激素,而依西美坦的任务就是堵住这条通路,从源头减少激素供应,防止癌细胞死灰复燃。
2018年,39岁的付桂芝是一名来自湖北的全职家庭主妇。她出生在普通农村家庭,家里兄妹四个,从小日子过得紧巴。20岁那年付桂芝嫁给了城里做建材生意的富二代,原以为从此能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谁知婚后日子远没想象中光鲜。付桂芝的婆婆是个强势泼辣的人,事事要插手管教她的生活。
与此同时,娘家亲戚也没少给她添堵,经常变着法地找她要钱周济。更令付桂芝无奈的是,她自己生了两个女儿后,为了在婆家立稳脚跟,又咬牙拼出第三胎,终于得了个儿子。可孩子不争气,从小顽皮任性,上学不认真,动不动就在学校里打架闯祸。日子越过越烦心,付桂芝渐渐觉得自己像是活在夹缝里,经常心里堵得慌,有时甚至一个人在厨房刷碗刷到一半就忍不住蹲在地上发呆。
2018年5月15日早上,郑慧兰刚送完两个大女儿出门,正打算进厨房做家务。正她弯腰收拾地上的脏衣服时,忽然觉得左侧胸口一阵湿凉。她愣了一下,低头一看,才发现自己的胸前竟然湿了一大片。可自己早就过了哺乳期了啊,付桂芝疑惑地走进卫生间仔细一看,竟发现自己的乳头处有不少淡黄色的分泌物,这才弄湿了衣物。
付桂芝吓了一跳,赶紧脱下上衣准备换件干净的。可就在换衣服的时候,她无意间摸到左乳内侧有一块硬邦邦的突起,如花生米大小,就像有个小石块嵌在那里一样,又硬又紧。付桂芝下意识地用手指轻轻按了几下,不红不痒,也没有疼痛感。她本想细看一下,但儿子在客厅又开始吵闹,她只好匆匆穿好衣服就去管孩子了。想着自己年纪不大,也没啥大毛病,这种小事也就没放在心上。
6月23日晚上,付桂芝刚刚哄完三个孩子睡觉,准备清洗一大盆当天的碗碟。刚弯下腰时,她突然感到左边胸口痒得难受,仿佛有一根看不见细丝在皮肤底下爬似的。付桂芝赶紧用围裙擦干手,偷偷在厨房角落掀起衣服一摸,顿时吓得一屁股坐在地上。那块前几天还只有花生米大的硬块,竟然变大了不少,边缘粗糙不平,像是连着皮肤长出来似的。她愣在那儿,手指都在发抖,不敢多碰,只觉得心跳直往嗓子口冲。
付桂芝悄悄走进房间,对着镜子脱下衣服细看,顿时大脑一片空白。只见自己的左边乳房明显变形,比右边小了一圈,形状也有些塌陷。更要命的是,乳头竟然也内陷了进去,胸部的皮肤凹凸不平,像被风干的橘子皮那样皱巴巴的。付桂芝越想越不安,一边慌乱地套上衣服,一边喃喃自语自己该怎么办。就在她抬手穿衣时,忽然觉得左胸口像被什么东西拉扯了一下,火辣辣地一阵刺痛。这下付桂芝再也不敢犹豫了,让老公照看好孩子后,自己赶紧去了附近的医院挂号检查。
到达医院后,接诊医生仔细查看了付桂芝的乳房状况就觉得情况不太妙,于是立即为她安排了乳腺B超、乳腺钼靶X线检查和乳腺MRI等检查。检查结果显示:左乳3点方向发现不规则低回声团块,大小约3.1cm×2.6cm,边缘毛刺状、界限不清,血流信号丰富。随后钼靶提示中内象限高密度结节,BI-RADS分级为5类,提示高度疑恶性病灶。医生的脸色一下子凝重起来。
紧接着,医生建议付桂芝做乳腺穿刺活检来进一步明确诊断,她不敢耽误,连连点头。几天后,病理报告给出明确结果:浸润性导管癌,ER、PR均为阳性,HER2阴性,Ki-67指数为30%。看着那份报告,付桂芝和丈夫坐在诊室的塑料椅子上发了好一会儿呆,眼神里满是难以置信。医生翻完资料后语气严肃地告诉她:“你的肿块靠近内侧,已经和皮下粘连,建议尽快进行乳腺根治术,把整侧乳房切除,再进一步评估是否需要化疗,不能再拖了。”
付桂芝听后终于绷不住了,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一旁的丈夫抱着她劝慰了好久,医生也反复安抚,说只要及时手术治疗,情况还是能控制的。付桂芝一边哭一边点头,想到家里三个孩子还小,最小的才上幼儿园,她怎么舍得就这么倒下?那一刻,付桂芝终于下定决心,无论多苦多累,也要配合治疗、挺过去。
一周后,在家人陪同下,付桂芝如约躺上了手术台。这场手术持续了将近三个小时,好在术中未见远处转移,仅两枚淋巴结阳性,医生将肿瘤和部分受累的组织一并切除,并清扫了腋窝淋巴。术后她被推回病房时,虽然整个人还未完全清醒,但脸上挂着的却是平静。住院期间,付桂芝一边调养身体,一边听从医护安排做康复训练。半个月天后,主治医生通知她能够顺利出院,并为付桂芝开具了依西美坦,这是一种常用于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的药物,主要作用是抑制体内雌激素的生成,从而防止残余癌细胞的生长与复发。
医生不忘叮嘱付桂芝每天按时服用,至少坚持五年,中途不能随意停药,并需要定期监测激素水平和骨密度。同时,在饮食上应以清淡为主,多吃新鲜蔬果和高蛋白食物;运动方面要坚持每天适度活动,像散步、拉伸,避免搬重物或剧烈劳动,以防患侧出现淋巴水肿。医生还特别指出付桂芝过去长期情绪压抑、饮食不规律、睡眠不足,以及缺乏体检,都是诱发乳腺癌的重要因素,提醒她今后要学会管理压力、合理安排作息,把身体放在第一位。
付桂芝认真地点点头,回到家后,她把厨房调料架重新收拾了一遍,抽掉了所有高盐高油调料,换上了橄榄油、杂粮面、燕麦片。每天付桂芝都会准点吃依西美坦,早晚坚持散步,有时还会做点适当的运动。她也不再去参与家庭琐事的争吵,开始用笔记本写下自己的情绪,让自己保持良好心态。
9月28日复查时,复查报告显示:CEA(癌胚抗原)和CA15-3均在正常范围内,提示暂无明显肿瘤活跃迹象;乳腺彩超显示手术区域愈合良好,未见新发结节或可疑占位。医生赞扬她配合得非常好,鼓励她继续维持健康状态。她心里松了口气,觉得自己终于从命运里挣扎出来了一点。
事情的转折发生在2023年3月10日这天中午,付桂芝正蹲在阳台收拾孩子换季衣物,一边晒太阳一边整理冬衣。正当她站起来准备折叠衣服时,突然觉得天花板一阵摇晃,眼前的窗帘都模糊得像隔着雾看一样。付桂芝赶紧晃了晃脑袋,但眼前的模糊感仍未散去,反而头开始像灌满了水似的,沉沉压住了后脑勺。她揉了揉脖子,想缓解那股钝重感,结果反而感到头皮紧绷,太阳穴骤然传来一股撕裂般的疼痛。
付桂芝一手扶着窗台想稳住自己,却发现右手抬不起来了,手指僵直,像冻住了一样无法活动。吓得她张嘴想喊人,结果嘴角不受控制地往下垮,右脸也开始发麻抽搐。渐渐地,付桂芝意识开始模糊,耳边只剩下一阵阵嗡嗡声。正当她努力想往屋里走去时,脚下一个踉跄整个人倒在地上,脸贴着地砖一动不动。直到儿子跑进来叫她却毫无回应时,家人才惊觉出大事了,随后急忙拨打120。
很快,救护车呼啸着将她送往医院急诊室。医生迅速安排CT检查,发现左侧颞叶及枕叶区域有大片低密度灶,周围水肿显著,初步判断为转移性病变。进一步MRI显示:多发环状强化灶,最大直径约2.8厘米,周边大片脑水肿,伴中线轻度移位,提示脑转移瘤。更要命的是,血液检查发现癌胚抗原CEA升高至187,CA15-3为124,同时存在低钠血症,血钠仅125,已具备低钠脑病风险。
因为付桂芝的意识逐渐下降无法配合腰穿,急救团队只好使用甘露醇降颅压、地塞米松抗炎,同时进行高流量氧气与静脉营养支持,但病情急剧恶化,付桂芝因脑干受压迅速恶化,最终于当晚22:46抢救无效死亡,死因为乳腺癌脑转移合并颅内高压及脑疝。当噩耗传来时,付桂芝的大女儿顿时瘫坐在急诊室外的长椅上,望着推出来的遗体久久没有反应。那张白布下熟悉的身影让她整个人僵在那里,像被抽走了灵魂。大女儿喃喃地说着:“妈妈不是好起来了吗?她不是每天都在吃药、每天都在锻炼吗?她连最小的一块糖都不敢吃,说怕血糖高会影响康复……”她越说越哽咽,直到声音彻底卡在喉咙里,泪水啪嗒啪嗒掉在地上,任谁拉也不肯站起来。
站在一旁的付桂芝丈夫再也控制不住情绪,原本强撑着的理智瞬间崩溃。他猛地冲到医生面前,眼睛发红,声音发颤地质问:“我不相信!你们不是说我老婆恢复得很好吗?她每天按时吃依西美坦,从没漏过一粒!你让她清淡饮食,她连自己最爱的红烧肉都不敢碰,洗衣做饭全让保姆在做,连儿子作业她都不敢大声管,怕激动影响身体!我老婆照你们说的样样都做到乐,怎么就突然人没了啊?”说到最后,他猛地转身砸了一下诊室的门,整个人像被抽空了魂一样瘫坐在椅子上,双手抱头,眼泪止不住地涌了出来。
医生闻言一时也感到十分诧异,他本以为这是一例患者对治疗依从性差的复发,却从家属的话中,感受到了极高的配合度。于是他回到办公室后,立即调取了付桂芝的完整门诊记录。在这份厚厚的资料中,医生逐项查阅。手术记录显示肿瘤切除彻底,淋巴清扫完整;每一季度的复查影像中,均无远处转移迹象;药物服用登记清晰完整,雌激素水平始终维持在目标值范围;生活指导执行到位,甚至在术后第三个月还主动申请营养科会诊和运动康复建议。
医生越看越疑惑:一个几乎没有明显治疗漏洞的患者,为何会在第六年突然发生脑转移?怎么也想不明白的他只好将病历整理成专题材料,带着所有原始影像、化验单、抢救记录等详细数据,提交到医院即将举行的肿瘤探讨专题会上。医生知道,这并不仅仅是对付桂芝家属的一个交代,更是对今后类似患者治疗路径的警示与反思。
一周后后,数十名来自外科、肿瘤科、影像科和病理科的专家共同到场,还有医院特邀的国家级肿瘤治疗专家宋尔卫亲自出席。宋尔卫院士是我国著名肿瘤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致力于乳腺癌的临床治疗与转化医学研究。他不仅是中国乳腺癌精准医疗的开创者之一,还推动了多项国际领先的乳腺癌术后辅助治疗策略的落地。并且宋院士曾多次在国际顶级肿瘤会议上代表中国发声,是国内乳腺癌精准治疗领域公认的权威人物。
医生完整汇报了付桂芝的病例过程后,会场一度陷入沉默。没有人能从她的治疗路径中找出明确问题,大家面面相觑,低声讨论。而一旁的宋院士则神情专注地翻阅着付桂芝的完整病例,目光在纸张与影像片之间来回停留,神色凝重,时不时用手指轻敲资料页角,像是在捕捉某个不易察觉的规律。
几分钟后,就在讨论陷入僵局时,坐在会场中间的宋尔卫院士开口了。他抬起头,语气平稳却意味深长地说道:“从整体看,治疗流程是标准的,各项指导也都遵守得很好。但越是看似没漏洞的过程,越可能在某个不被注意的细节里,藏着真正的问题。所以我建议现在联系一下患者家属,只有最亲近的人才知道患者在家中的生活细节。”
随后,医生电话联系了付桂芝的大女儿,在征得同意后,她来到会议现场。面对一屋子的专家,她显得局促又紧张。宋院士语气温和,详细询问她母亲是否使用过蜂蜜、豆浆等补品或保健品,或是否存在一些自以为好的调理方法。
大女儿沉默了一会儿,迟疑的说道:“宋院士,其实你说的这些我妈妈都没有做过…但是……只有一点我觉得有点奇怪,那就是我妈妈一直有一个年轻时候就有的小习惯,但是这么多年了,我实在想不出,这个习惯和她癌症复发有什么关系…”
宋尔卫院士听后,语气沉重地说道:“这就对上了,问题就出在这个小习惯上。很多人,包括我们医生,都没有意识到这个看似无害的习惯实际上可能是致命的,因为它符合了健康和养生的常规思维,几乎没人会怀疑,如果不是我多年来一直深入研究乳腺癌和相关治疗药物的机制,我也许会被这种看似无害、甚至被认为是健康养生的习惯所误导。”
原来付桂芝那个看似无害的生活习惯,其实是她每天早晨泡制的一杯补气养血茶。
早年她生完二胎后总觉得头晕乏力、气色差,于是听从亲戚建议,每天在家里用黄芪、红枣、枸杞、当归这些中药材,加上一点红糖煮水喝,坚持了十几年。这种做法在很多中年女性中很常见,尤其是经历分娩、操劳家庭之后,大家普遍相信这些补气养血的中药有助于改善体质。但问题在于,她并未在术后询问医生能否继续饮用,而是认为自己一直身体虚弱,需要补一补,便照旧在乳腺癌术后继续饮用,甚至剂量更大,几乎每天都要煮上一大壶,一口口喝光。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所谓的补气养血茶在配伍上并无太大问题,但长期高频率服用却可能带来持续性的激素刺激风险。比如当归就含有植物雌激素样成分,能通过作用于体内的雌激素受体,间接激活部分乳腺组织中残余的激素信号通路。尤其是乳腺癌患者术后使用的依西美坦,其本意是要通过抑制芳香化酶来减少雌激素生成,如果此时患者又频繁摄入具有类雌激素作用的补品或草药,便可能削弱药物的阻断效果,从而给癌细胞留下死灰复燃的机会。
另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点,是她的煎煮方式和服用时间也在无意中增强了这种作用。她每天早上六点钟起床,空腹第一件事就是喝这杯浓浓的当归黄芪红枣汤,认为能先补进精气神。而空腹时体内肠胃黏膜吸收能力最强,植物活性成分进入血液的效率也最高,这种长期规律性的摄入方式,更容易形成体内类激素物质的积蓄效应。等到临床检查中雌激素被抑制得差不多、表面看一切正常时,深藏在脑部血管周围的隐性病灶却可能因这类慢性刺激而悄然激活,最终以脑转移的形式爆发。
最致命的一点,是付桂芝从未向任何一位医生提起这个习惯。她觉得这只是普通的日常饮品,甚至带着点保健性质的家庭传统,没有必要特意汇报,更何况她服用的都是天然食材而非药品。但正是这种自然、温和、无害的刻板印象,使得医生在问诊、随访过程中始终未能关注到这个细节。
直到复发发生,直到专家反复深挖才逐渐还原了这个看似微不足道却贯穿了她治疗全程的隐藏变量。宋院士指出,这是很多乳腺癌患者在术后都会犯的错误——低估了植物类成分对激素水平的影响,以为只要不用药就没有风险。从医学角度来看,植物雌激素是一类存在于某些食物、草药中的活性物质,比如大豆异黄酮、当归内酯、葛根素等,它们结构上类似人体雌激素,能以较低强度与雌激素受体结合。
虽然它们单独作用的效力远不如人体自身的激素,但当摄入频率高、持续时间长,或者在激素水平被人为压制(如依西美坦治疗)背景下,这类物质便可能乘虚而入,部分替代人体激素发挥刺激作用。而乳腺癌中有百分之七十左右的患者属于激素受体阳性,这意味着癌细胞对这类刺激高度敏感,即使是极小的激活信号,也可能成为复发和转移的诱因。
内容资料来源:
[1]柏会坤,黄敏,李本发,等.中医药调控VEGF信号通路抗血管生成干预乳腺癌前病变的研究进展[J/OL].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1-12[2025-07-05]
[2]张瑛凡.LEARNS模式下早期康复锻炼对乳腺癌术后患者情绪及肢体活动度的影响[J].现代养生,2025,25(13):1009-1012.
[3]张川云,邓荣琴,鲁建康,等.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药物的振动光谱研究[J/OL].分析科学学报,1-9[2025-07-05]
创通网配资-股票十大配资平台-股票配资资讯-正规股票配资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